生活——学生作文之源

ads

生活——学生作文之源

卿敏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中心小学 405401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树立“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对于语文课程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作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激发孩子们心中的兴趣和激情,挖掘其感悟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潜能。教师在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从几方面入手:贴近生活,激发兴趣;体验生活,细咀慢品;感悟生活,自由倾诉;书生活,张扬个性。

关键词: 贴近  体验  感悟  书

语文课程具有广泛而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加强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努力构建“大语文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大有裨益。树立“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根本需要。毋庸置疑,对于语文课程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作文”,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作文”才能真正成长得枝繁叶茂,焕发出其特有的勃勃生机。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聚焦点。作文教学孕育出的幼芽须臾也离不开生活的滋养,这“幼芽”即低年级的“话”,新课标对此提出的要求是“对话有兴趣,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心理学分析,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孩子说话的意识倾向必然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只有内心充盈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孩子自然才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为了让孩子坚实地迈出这关键而有意味的第一步,教师应有意识却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激发、培养其对的兴趣,这兴趣当然来自于想说的积极主动性和认为自己能把想说的话表达得条理清楚、意思明白的自信。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从内容上寻找突破口,让孩子有话可说,并坚信别人也一定爱听自己想说的话,若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欣赏,孩子就更想说,这样,自然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并促成孩子之间的多向激趣和交流互动。

教师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我有一双乖乖手”的教学设计,我首先考虑到“手”是每个孩子触摸物质世界的中介,童年时光里关于手的感觉是丰富而蕴藉的,无任何一个孩子会在这方面出现空白,只是,手对于我们太熟悉了,熟悉到很多人都不会有意去关注它,更不会意识到:它自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如此温情脉脉、无怨无悔地实现着每一刻闪现于我们脑海的念头,这样,就会在孩子们的心里唤起一种对自己的双手难以割舍的亲切感,同时唤醒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留下的最美好最深刻的印象,由于生活体验的差异极富个性,关于手的话题说出来自然有吸引力,在别人欣赏的目光中,说话的人更加兴趣盎然、满怀自豪,俨然一个“手”世界里的“淘金者”,“我的乖乖手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揉揉肩。”“我的乖乖手好有爱心,一天傍晚,我把住我家楼上的没有带拐棍的王婆婆扶回家。”“我的乖乖手中有好多美丽的图画,老师说我是一个巧手小画家,乐得我心里笑开花。”……如此生动、富有人情味和童趣的话难道不令人为之动容吗?

  二、体验生活——细咀慢品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营造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根据体验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开展活动,力求立足于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及心理渴求,引导他们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广阔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进行熏陶感染、切身体验,这样既丰富了其课外生活、拓展了其视野,又充实了其内心世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只有在不断地多角色承担感悟中、不断地积累体验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养成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和自然的积极人生态度,培养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有意识地引导其冲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反复审视,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如“我当一天清洁工”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真切地领悟到了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着的人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尊重劳动,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追求劳动质朴美的极致。获得了如此切肤深刻的体验,活跃在孩子们作文里的人物形象自然是血肉丰满、亲切可触,不再苍白而空洞。当然,活动设计还要体现体验过程的跨度和关联,注意时间性、场合性、循环性、可操作性,让孩子们有自然的契机发挥想象,产生联系,以求老经验与新刺激的重新整合,获取新认知,形成新经验,并激发出新情感,迸发出完善自我的新动力。

  三、感悟生活——自由倾诉  人是有鲜明个性、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交往是人基本的存在形式,共存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与交流、相互沟通与理解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是交往的集中体现形式,而在作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更是孩子们好作文的前奏,是其梳理、回味自身生活及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交往氛围,积极创设一个直观生动、具有可感性与可比照性,并能与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及生活世界相契合观照的交际情景,努力挖掘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并与其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密切联系的题材,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力求达到有感而发、自由倾诉、乐于与别人交流分享的效果。教师对孩子们在口语交际中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体验应充分尊重并珍视,尽可能地以儿童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审视、研读他们,让童趣四射的童心和儿童文化恣意地折射出孩子们对生活的特别感念与享受。另外,教师同时应让孩子们意识到认真用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口齿清楚流利、思路清晰地表达心中所想,对交际对象作出积极机智的信息反馈,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莫大的尊重,长此以往就能培养起孩子文明和谐地与人相处、顺利愉悦地进行人际交往的人文素养,若诉诸笔端,则能自成清新朴实的文风,增强文章与读者的亲和力,获得如与朋友促膝谈心般轻松惬意的精神享受。

  四、书生活——张扬个性  当生活的大课堂真正走近了孩子,孩子们以自己的身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气息、真精彩之时,其潜在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就能在外界的良性刺激下,畅然释放出来,还原、焕发出其生命的原色和活力,这就意味着的最佳时机成熟了。此时,教师应有技巧地进一步激趣务实,指导孩子们采用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自由地表达,洋洋洒洒地书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所向往的生活,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模式所左右,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内容自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多样化、题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表情达意真实化、描物塑人传神化,让孩子们成为书自己人生的主宰,绝不作附庸风雅、迎合别人“胃口“的矫情之文,只有如此,孩子们才会更加热爱,使成为张扬生命之旌的重要需要,同时更加热爱语文、热爱生活、感激生活,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坚强自信地继续往前走,好好地精彩地活着。

孩子们真实地生活着、健康地成长着,其独特丰富的体验与感受同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交织着、融合着……生活是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也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叶圣陶《文章例话》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09
下一篇 2020-1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