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坝油田深化地质认识及提高储量动用研究

ads

杨家坝油田深化地质认识及提高储量动用研究

刘亮

江苏油田采油二厂 江苏金湖 211600

摘要:杨家坝油田具有非均质性强、纵向油层多的特点,经过长期注水及多轮次调整,已步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对于该阶段的油藏描述工作,重点应为强化地质的再认识、分析油水在各小层的分布规律、描述剩余油分布的认识等工作。本文主要针对高含水期的特点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构造进行精细处理,对储量动用状况进行详细解剖并进行剩余油数值模拟,建立了杨家坝油田各小层剩余油分布模式,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油田开发;地质认识;储量动用;剩余油

1 前言

杨家坝油田经多年开发调整,油田稳产期逐次缩短,措施效果不断变差,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开展了杨家坝油田地质深化认识及提高储量动用的研究工作,旨在梳理地质认识,厘清水驱方向分析水淹状况等问题,寻找有利井区,提高储量动用,实现稳产新局面。

2 地质再认识

油田步入开发后期后,剩余油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剩余油相对富集区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断层控制区及低部位油水过渡带未控制区域,井间剩余油多因井网的控制,长期注水影响,多呈分散态分布。为此对主控断层断棱的精细刻画是开发后期剩余油描述的重点工作之一。

2.1断棱的精细刻画

本次通过传统的地层对比落实断点,结合动态资料,对断点进行组合,并绘制了主控断层断面图,通过断面图落实各层面断层位置,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断棱在层面的准确位置。对于次级小断层通过绘制过井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和动态资料,落实局部井区断层位置,特别是内部小断层的位置和走向。

杨家坝油田地理位置特殊紧靠水域,地面条件受限,井斜大都在30°以上,造成油水井断点离目标层相差100-200m以上,对目标层段断层的产状刻画不能依靠仅依靠传统地质的手段顺延,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为此采用高精度三维资料进行综合构造精细解释,对高部断棱进行了逐井的细致的刻画,原本平顺的断层局部出现了扭动,主控断层在平面上呈两端上翘,中部来回摆动的特征。通过分析局部井区可实施外扩80-110m,可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初步计算增加地质储量39万吨,可部署油井4口。

2.2微构造的精细刻画

高含水开发期,随着油藏注采强度的提升,油层水洗强度不断增加,小层内平面剩余油分布的特征与构造高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次对主力小层微构造的刻画为2m级别,构造图上出现了许多“小圈”,微高点、微沟槽、微断鼻等特征,对油水分布起着一定的作用。微低点、微沟槽的井易水淹,同时也是主要水线方向,微高点或断鼻可通过补层补孔等提高剩余油的挖掘。微构造的细致刻画,对于构造中部水淹井区,刻画剩余油分散的特征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可以在分散中寻找相对富集区。

3 开展以储量动用为主的油藏评价

储量动用状况一直是油藏工作者分析和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分析,主要研究仍已油藏工程分析为主,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描述油藏的储量动用状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开展评价研究。

3.1注水流线分析

开发后期调整工作,对油田油水运动规律必须有精准的把握。首先通过对注水后油井的变化进行分析剖析每口注水井的流向,流速及注水量,根据效果一般可分为三类,注水见效快、缓慢注水见效、不见效。结合产吸剖面、剩余油测试结果,对纵向各小层的贡献作出详细的分析。同时根据油井措施效果及见效情况辅助分析注水流线的定量判断。

杨家坝油田为低渗透断鼻层状油藏油井基本实施压裂,因此油藏的地应力方向,压裂缝的方向必须提前收集认识清楚。通过大量动态数据及静态储层特征,合理的对油藏不同时期注水流速、流向及流向的变化情况,并绘制注水流线图,对指导下步工作奠定基础。

3.2 小层储量动用的计算及平面展布

通过注水流线的分析得到了注水流线,下步将根据油水井的变化,分析油水的运动规律。首先对每口油井各个调整阶段的层段生产状况,根据注水受效及流线状况定量劈分,结合本井的储层特征,对各个产能根据注入及产出状况进行劈分,多层段可根据地层系数静态劈分。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得到单层累产油、累产水、累注水量及综合含水情况,并绘制各个小层的相关图件,进一步指导储量动用的平面及层间动用状况。

杨家坝油田对32年的历史进行剖析,主要产油层为主力砂体且河道微相及河口坝微相产层为主要的贡献井层,其次浅湖相的砂坝相储层亦是主要的产油层,同时也是产水层。从层间差异看,E1f1较E1f23层间矛盾尤为突出,E1f23以平面矛盾为主,层间动用程度普遍较高。E1f12-1E1f13-3动用较好为,其它砂体动用都比较差,且平面分布仅河道区域开发较好。

3.3. 定量化的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petrel建立杨家坝油田的地质模型,利用以上的分析资料,刻画较为科学合理的地质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杨家坝油田的剩余油状况,剩余油主要集中分布在紧靠断层的高部位,中低部位分布较为分散,挖掘难度大。

E1f23层系①剩余油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断层高部位,主要为井网控制外的储量。②中低部位剩余油以零散状态分布于井间,西面好于东面。

E1f1层系含油面积变小,为边部注水开发,注水井不断内移,油井多为压裂开发,水驱波及小,剩余油多分布在高部位的及井间。中低部位呈分散状分布,难于开发。

4、应用情况

根据研究成果,优先对断棱外扩井部分实施油井4口,单井初期产能4.0t以上,含水40-60%,充分体现了高含水油藏断棱剩余油相对富集,在油水过渡带实施1口日产油3.5t,含水67%,油水运动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成功实施的关键。根据近期的研究,下步仍将进一步按此思路逐步推广,高部位可进一步外扩,部署油井6口,低部位挖掘成功,已部署3口油井实施储量控制。

综上,本文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挖潜进行深度剖析,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22
下一篇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