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效率研究与探讨

ads

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效率研究与探讨

王宏

尚志市水政水资源服务中心  黑龙江 尚志

摘要:水是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带来用水量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和用水浪费带来水资源的巨大损耗。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必须采用开源、节流、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外部资源等措施。

关键词:农业用水;农村;水资源;用水效率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推动节水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渠道,更是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落实的具体实践。

1.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紧缺现状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加之对水的干扰和污染,使得水资源日益紧缺。根据资源稀缺论的经济学原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思路是开源节流。其中节流的核心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水资源管理历经供给管理,进入需求管理,并向内部结构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发展的过程中,节流成为解决水资源紧缺的主要途径。

1.2用水效率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早的门类。在我国,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仅因为它是最早的产业,还因为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农业人口多,总人口也多,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40%的耕地是灌溉农田,因此水资源的供给保证是粮食安全的前提。可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家安全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农业,没有国家的发展。目前,农业用水已经受到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的挤占。只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才能达到灌溉面积增加的目的,从而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尽管生活用水在用水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然而从节流的角度出发要提高生活用水效率。

2.水资源合理运用的重要性

在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也得到相当的重视。我国《水法》在“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一章中针对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工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用水效率规定了“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

措施,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对农业蓄水、输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渗漏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用水效率的研究已经上升为法律层次的要求,足以可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在我国水资源紧缺情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已经成为我国水利政策研究和水利改革的重要方面,旨在面对日益紧缺的水资源的情况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提高用水的社会效益。

3.农业用水效率研究

农业水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满足农作物的生命维系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资源,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构成动植物体的水,统计中包括农田、林业、牧业的灌溉用水及水产养殖业、农村工副业用水等。农田灌溉用水是农业的主要用水和耗水对象,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因此,农业水资源效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灌溉用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保持的前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人们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约束自己的消费标准,在用水上则是约束自己的用水量和对水质的要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可以看出,节流是当务之急。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不断调整技术和机构体制化的方向,以确保农业水资源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同时要满足技术上恰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农业水资源的节流则是提高农业用水(主要是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损失。农业用水被作物利用经过从水源—末端渠道—田间—作物蒸发蒸腾—作物经济产量这样的过程,在每个环节都存在效率损失的问题。农业用水的配置效率是指水源—末端渠道的传输效率,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是指从水源—作物过程中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农业用水的生产效率是指从蒸发蒸腾—作物经济产量过程中灌溉用水的生产效率。农业用水的生产技术效率主要指实际灌溉用水与最少灌溉用水量之间的距离。

4.生活用水效率研究探讨

由于生活用水在用水中所占比例最小(我国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的比例长期维持在7∶2∶1),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生活用水效率。尽管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相比起来,数量很小,然而从节流的角度出发要提出提高生活用水效率的理念。如何衡量生活用水效率?生活用水效率的定量计算方法一直是难于讨论的。根据效用理论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的原理,从水量角度而言,水资源的多次合理的重复利用无疑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最终排放的污水造成了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下降。因此生活用水效率的衡量应该是生活用水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衡量,不单是新水用水量最小。因此笔者提出从生活用水综合效益衡量生活用水效率的理念,用最优人均生活用水量来衡量生活用水水平和效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用水量的变化呈现先升后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洗浴设施、洗衣机、洗碗机、热水器具、冲水厕具等用水器具给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之外,也带来用水量的急增。随着用水器具的装备增长达到稳定、居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节水器具的推广和水价政策的调整,生活用水呈现略为下降的变化趋势,直到最后稳定到一个生活水平优质、节约用水有度、环境保护良好的水平。此时的人均生活用水代表了节水的最高水平和生活的最舒适水平,称之为最优人均生活用水。最优人均生活用水应该是一个时间范畴,随着用水水平的发展和节水水平的提高,这个值是不断变化(先增加后减少)直至稳定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时段内,可以用最优人均生活用水来评价生活用水效率:即最优人均生活用水量越少,生活用水效率越高。同时,最优人均生活用水应该是一个空间范畴,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禀赋和生活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地区的最优生活用水量也是不同的,是水资源可利用量和生活水平的函数。并且,在相同的城市,根据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最优生活用水量也有所不同,但要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用水安全。最优生活用水量体现了生活用水的综合效益,具有良好的公平性,回避了只追求用水量最小的目标函数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是更加科学的用水效率衡量指标。

5.结语

技术进步仍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实现农业节水的目标,一方面应继续加强“硬”技术进步:提高农业节水机械化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避免大水漫灌引致生态环境恶化,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健全我国水资源立法与监管体系,组织调研人员实地考察,多方面考虑政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逐年对政策进行评估与修正,加快促进水价机制改革,将水资源的商品属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水价,加强对用水的管理。可通过定期开展专项讲座、培训会和推进会等活动提高人们节水意识,转变传统用水理念,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推动节水农业发展,切实提升农业用水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朗,黄莺.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

徽省蒙城县的实地调查[J].资源科学,2012(1):105-113.

[2]张可,李晶,聂阳剑,等.中国农业水环境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8):93-97.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30 10:54
下一篇 2020-12-30 10: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