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ads

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黄华 刘莉

茅台学院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着教育战线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民办高校集公益性的办学理念和营利性的企业目标于一体,有着人才、科技、学科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生力军。民办高校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资助育人和自身运营管理上都有一定的作为空间。当前,少部分民办高校参与扶贫工作存在着主动性不强,缺乏统筹指导,对接地方需求不够精准等问题,亟需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政策体系、拓展资助育人方式、整合要素资源等方面努力,持续改进教育扶贫工作。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育扶贫; 科技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并就扶贫开发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1]。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系列论述为教育战线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国家脱贫攻坚“五个一批”方略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肩负着实现“个个有技能”目标[2],是教育扶贫的主力军。其中,民办高校在做好青壮年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提升方面有着一定发挥空间,民办高校的特点属性、特色优势以及建设需求共同决定了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民办高校办学理念中有着公益性的一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当在脱贫攻坚战中彰显社会责任,不断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

民办高校的创立和发展凝聚着社会办学力量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期待和探索,民办高校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既是响应时代呼唤、服务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担负“立德树人”职责使命、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需求。相对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民办高校在扶贫开发方面具有智力资源集中、学科专业设置科学、教学设施完善、与政府和市场联系相对密切等诸多比较优势[3]。民办高校通过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在更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也能持续校正自身发展方向,改进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展校地间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脱贫攻坚战场也是一个大舞台,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也能引导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意、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砥砺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途径

现行政策体系下,高等教育扶贫有着诸多政策支持[4],有提高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机会的“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有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此外,还有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三支一扶”计划等为高校开展扶贫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重要支持。

民办高校在利用现有支持政策基础上,在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和自身运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发挥空间[5]

2.1 教育扶贫

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通过教育手段,帮助贫困人口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其依靠诚实劳动稳定增收致富的发展目标。民办高校发挥教育教学资源优势,通过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结对,选派优秀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和支教帮扶,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联合建立劳动教育、实践教育基地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口素质,将民办高校在人才、科技、学科专业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贫困地区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此外,民办高校扎实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关注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就业能力,也能够有效地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2.2 科技扶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少贫困地区长期受困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薄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需找到一条新型发展道路。民办高校应当立足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科技增收致富途径,将科研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实现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力和提升高校产学研水平的双赢。民办高校可以在贫困地区设立科技帮扶中心、科技发展基地、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等场所,建立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实践教学等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具备条件的民办高校聚焦扶贫开发探索建立智库机构,围绕地方实际开展扶贫开发方面的调查科研,为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不少地方的扶贫实践也表明,信息化建设是助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高校是信息化高地,助推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加强当地农村电商、现代农业和信息化服务硬实力也可以作为民办高校开展科技扶贫的一项重点内容。

此外,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自身的运营管理中也能担负起一定的扶贫责任。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相对灵活,在后勤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拥有较高的自主决策权,在这些方面向贫困群众适度倾斜,也能一定程度地彰显民办高校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校的美誉度。

3 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民办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部分民办高校主动性不够。参与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造性,扶贫成效不明显。(2)欠缺对民办高校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统筹协调。部分民办高校扶贫工作中较多采用自主行动,在要素投入上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复和碎片化,功利化等现象,缺乏合理规划和统筹整合。加之,一些部门的扶贫政策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安排,影响了政策的预期扶贫效果。(3)校地间信息沟通不畅,民办高校优势与贫困地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开展技能培训行为趋于盲目,培训内容、方法不够接地气,培训效果欠佳。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与其他教育扶贫方式相比,也具备不容忽视的比较优势,应当积极探寻民办高校扶贫的扩展路径。

3.1 突出党建引领,调动民办高校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对于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维护民办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脱贫攻坚是党中央为确保“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民办高校党组织作为党在民办高校中的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推动党建入章,主动把脱贫攻坚工作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为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奉献智慧和汗水。要完善制度设计,为广大师生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探索建立党支部脱贫工作成效考评机制、师生员工参与脱贫攻坚激励机制。要大力开展“双培养”工程,注重把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优秀教职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职工培养成教学和科研骨干,团结带动各类优秀人才为党的中心工作尽心出力。

3.2 完善政策体系,为民办高校参与扶贫开发提供政策保障和路径指引

应在对民办高校扶贫开发工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总体谋划和分类指导,结合民办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高校、财经类高校、师范院校、农林类高校各自优势,明确不同目标定位、具体任务和相关举措,鼓励各类民办高校结成帮困联盟,整合扶贫资源,提高帮扶效益。应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办高校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重点发展支撑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建全完善发达地区高等学院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培养更多本土人才,提高当地教育质量。探索完善民办高校扶贫的评价机制,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对扶贫成效好的民办高校给予合理的经济激励。出台更多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晋升、科研项目审批上细化标准,引导民办高校教师主动服务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把研究课题带到田间地头。

3.3 突出资助育人,健全完善民办高校贫困学生脱贫机制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工作[5]。不少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学费相对高昂和资助资源缺乏的矛盾,加大了资助育人工作的难度,亟待从育人机制上不断改进。民办高校要健全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在当前高校毕业生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贫困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民办高校要重点关注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探索符合贫困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从日常学业和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扶和支持,多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要强化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尊重受助对象,保护学生隐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学生拥党爱国、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3.4 加强结对帮扶,实现校地间持续精准对口帮扶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深入,破解“深度贫困”对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一些区域性贫困难题,民办高校在结对帮扶过程中要树立攻坚意识,摒弃急躁心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用劲、久久为功。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帮扶地区的真实状况,找出区域性贫困的致贫原因,找准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结合民办教育特点,制定长期的帮扶计划,不断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贫困地区在教育、人才、文化上的落后面貌。要加强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衔接,畅通校地间扶贫开发联系渠道,精准对接贫困地区需求,找准切入口和着力点,提升技能培训和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逐步释放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和全面收官之年,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民办高校作为人才和智力高地,理应在脱贫攻坚战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梅培丽.关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研究综述[J].党史博采(下),2020(2):22-25.

[2] 胡俊生,李期.高校扶贫:目标取向、帮扶模式及提质增效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25-31.

[3] 孙涛.高等教育扶贫:比较优势、政策支持与扩展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0(2):137-141.

[4] 杨佳婷,林欣.教育扶贫中的高校介入:必要性和帮扶策略[J].教育导刊,2017(9):83-87.

[5] 孙涛,邬志辉.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2):17-21.

[6] 樊一眉.精准扶贫背景下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5):94-95.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31
下一篇 2020-12-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