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代隶书的产生及其发展

ads

浅论汉代隶书的产生及其发展

李金红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摘要据现有的史料考证,隶书在战国时起源,在秦代孕育发展,在西汉时期形成,在东汉时期成熟而最为繁荣,达到书法艺术的巅峰。隶书向上可溯承秦篆,向下可启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碑,对后世的书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可以说汉代的是中国文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汉代;隶书;形成;发展

隶书亦可称为史书、佐分书、八分书,在书法史上是承篆书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史书是史官记事用的文字,佐书是辅佐篆书的书体,八分是左一下右一下八分展开的书体特点。早在战国时期的竹简和帛书上,就出现了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就是所谓的隶书。

一、隶书形成的起因

隶书的产生究其原因,离不开社会发展因素,文化背景因素,但最重要的应是秦汉时期已经大量使用简牍书,是隶书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简牍材料的特殊性,导致了隶书特殊用笔方式及典型隶书笔法的形成。加之汉代对文字使用规范化的要求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对隶书的最后成型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文字发展规律上看,隶书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中国文字发展的必然反映,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从字体形态上看,汉代隶书的形成至少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是以打破旧字体的字形为标志的形体上的变化;第二是以“波磔”、“ 波势”、“ 蚕头”、“ 雁尾”为主要特征的书方式上的变化,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其中,隶书笔画的格式化是隶书字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只要弄清楚隶书中的以“波磔”为代表的一些典型笔画是如何形成的,也就解释了隶书是怎样产生的。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强力推行使用的规范文字是小篆。那么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后,隶书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隶书之所以叫"隶",据传是由看管奴隶、罪犯的秦朝狱吏程邈所创,程邈原是一个小狱吏,获罪入狱,在监狱里整编3000个隶书,所以书法家蔡邕说他:删古文,立隶文。亦因为秦朝狱事比较多,狱隶需要书的文件也比较多,程邈所编创的隶书正是为了狱隶更方便书大量的文书,小篆书起来不够快,便对其进行简化书,也就是后来的隶书。所以早期的隶书还是能看到小篆的用笔痕迹的。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来看,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隶书,它只是在秦朝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程邈可能只是整理和规范了隶书,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二、隶书的发展

在书法史上,隶书的发展还有所谓的“古隶”和“今隶”之说。什么叫“古隶”? 什么叫“今隶”?“古隶”,是隶书的初创阶段,是从秦发展到西汉早期的隶书亦即秦隶。而“今隶”主要指的是汉隶八分书,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时期的作品,是隶书的大宗和隶书的主要代表,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隶书。

1、秦隶和西汉隶书

在战国时期的帛书和竹简上就出现了所说的古隶。玺印章上的文字,货币上、陶器上、铜器上、包括刻石上都出现了破当时旧的书体笔法和结体的简略文字,应该说这是古隶的雏形。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秦隶的典型代表。竹简上的文字大多具有篆书的笔意和体势,但又掺杂很多隶书的成分,少数字有了蚕头磔尾的意味。盘曲笔画省减,圆转处渐趋于方折,字形由长变为方。可以说从篆书向隶书过渡以后,整个中国文字中国书法变化非常之大。隶变后,从圆笔变成方笔,篆书没有钩,没有折,而隶书就有了钩、折。点、横、竖、撇、捺、磔、钩、挑隶书都有了。隶变后汉字的字形就好、好认、方便规范了。西汉初期文字制度承袭秦代,西汉隶书和秦隶相类似。有篆的意味,但隶意已很明显,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丰富,其形体古质、朴厚,西汉隶书的最具代表性是《五凤刻石》和《莱子侯刻石》。

《五凤刻石》又称《鲁孝王刻石》,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刻,现存山东曲阜汉魏石刻馆。此碑年久剥落,但它保存了隶书高古的体势,方整的结构,结字茂密,用笔奇特,易圆为方,粗细不拘,章法自然,是篆隶嬗变时期的风貌。

《莱子侯刻石》新莽天风三年(公元16年)刻立,现存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隶书7行,有界格,笔道尖细遒劲,没有蚕头磔尾。结体宽博,气息朴厚古拙,此刻石在书法史上非常重要。字不多但影响很大,很精彩。是文字刚从篆书演变到隶书,保留了很多篆书的风格特点,而其用笔都是尖细匀称的篆书笔锋,但非常率意。对书法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地位。到西汉末年,完成了隶变任务,隶书完全成熟了,进入东汉时期发展为全盛时期。

2、东汉隶书

真正隶书成熟是在东汉时期,风格多样,作品非常多。到了东汉时期,大量的碑碣文字很多了,大量的风格全部出现。

东汉隶书经过秦隶和西汉隶书发展演化,篆书意味全无,日渐方整以追求美观。点画波磔十分明显,结体取扁势、方正,左右八分,所以把东汉隶书又称为“八分书”,被尊为隶书的楷模。因此,东汉隶书是隶书的最高峰。汉代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和河北地区。大量的名碑保存在山东泰安的岱庙,像著名的《张迁碑》现存山东岱庙;而《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保存在曲阜孔庙。陕西汉中的《石门颂》《杨淮表记》《大开通》,还有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曹全碑》;河北元氏县的《封龙山颂》《白石神君碑》都是东汉隶书的主要代表。

3、隶书的衰落

篆书到了秦末,逐渐发展成规范死板,最后被隶书替代。而隶书到东汉末年亦是如此,由于太过讲究点画结体的规范,八分的舒展,那种自由自在的烂漫没有了,规矩少变,逐渐走向没落。《熹平石经》和《白石神君碑》即是此时的代表。隶书到《熹平石经》可知这个年代逐渐开始规范化,有人说《熹平石经》的刻的比较死板,不是很有变化,它的整体字形较长,较规范。整个字形显得比较端庄、规矩规范。

文字和书法的发展,有历史变化的过程。隶书的产生是书体演变,书法史演变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需要,自然而然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振濂.《中国书法发展史》[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8.10

[2]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3

[3]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3

作者简介:李金红(196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教学。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1-01-06
下一篇 2021-0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