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的策略探索

ads

老龄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的策略探索

苗漪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沈阳 110168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养老资源匮乏的背景下,面向日益突出的社区养老问题,针对老龄化社会居住空间规划存在的居住交通环境、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原地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建造老年友好环境,并且不局限于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物理环境,同样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需求,实现老年人居住空间的优化提升。旨在为我国老龄化社区的宜老性居住空间建设提供一定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空间;宜老性;多代屋

引言

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然成为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参考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若一个国家年龄大于等于60岁的人口比例超过10%,或年龄大于等于65岁的人口比例超过7%,即可认为该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多数研究将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称为老龄化人口。[1]根据历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成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严重短缺的养老资源和分配的不平衡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矛盾。但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还比较单一,各级养老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因此结合国情选择适合的养老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主要的几种养老模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我国在社区养老方面还处于滞后的情况。

1老龄化原因

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生育率较低。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生育水平。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帮助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年轻人口比例的逐年下降,老年人口比例相对提高,最终老年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比重加大、增长过快,标志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2我国老年居住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2.1居住空间规划不合理

地域性是我国城市社区的普遍特点,能够使居民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根据行政区边界或其它自然边界划分社区将“街道—居委会”的范围作为行政管辖单元,但该方式与现有城市居住区规划编制不相符合。[2]我国城市居住空间规划实践以往通常采用三级规模结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过大,空间组织结构单一,易形成封闭空间。

2.2缺乏安全性

建设适老性社区居住空间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满足其对安全性的要求。现阶段而言,小区型的社区在建设中过度的将景观效果对社区居住环境的影响作为考量标准,而忽略了其实用性的特质。该弊端尤为显现于缺乏对老年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这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老旧小区普遍没有人车分流设计,行人路上会有车辆快速驶过;家属楼式社区建成时间较为久远,通常缺乏无障碍设计;社区内活动场所地面由于长期使用破坏,不便于老人行动,这都会导致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安全需求。

2.3缺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其神经及肌肉等生理特征也在衰退, 疾病和退休等主要生活事件也会使老年人易产生抑郁、悲观等负面情绪及认知功能衰退等的心理特征,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会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持续性的不良影响。社区的环境应该为老人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更应为老年人建立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有助于减少社会孤岛和社会隔离现象。老人的需求不仅限衣食住这些的商业设施、医疗设施,更需要的是体育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等,这些设施才能丰富老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

3思考与对策

3.1居住空间结构的转型

建立好社区居住空间有助于促进睦邻关系和营造社会关系,小型的社区居住空间单元不仅可以改善居民之间的沟通往来,而且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网络覆盖率和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缩短日常生活购物的路线,最终提供控制住宅开发强度的有效手段。[3]

布局居住空间规模时,舍弃十几公顷的用地模式,将其分解成多个小规模的社区居住空间单元,这样易于布置公共设施以及插入其他的空间职能,更有利于多种功能空间的交叉融合。这样的空间组织结构不仅有助于创造安全、便于进入和商业氛围浓厚的生活街区,而且为居住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创造了良好的交往场所。同时,居住空间紧邻干道的一侧减去了沿街商铺,内部的绿化空间得以向外渗透,不仅增强了城市街道的开放性,还形成了丰富的沿街景观,又便于安全设置居住空间的行人出入口和地下车库出入口,形成新的社区居住空间形态。

3.2社区“原地养老”的发展导向

我国在过去的发展中,常采用大规模建设的增量规划发展模式,而现在应依托于现有的老龄社区,通过存量规划与更新改造的方法,使社区养老设施更加完备,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真正做到社区原地养老。基于原地养老的发展导向,应在最大程度保留老人原有生活模式的基础上,对环境品质等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养老设施,保证各个方面设计的安全性。

[4]打造完整的慢行系统,适当缩减室外公共空间的流线长度,在老人步行可达范围内保障各项配套设施的齐全;根据老年人户外活动方式与时间长短的不同,设计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供老年人选择;另外在地面铺装,景观绿化,指示标识等其他设施都在各方面充分考虑老人的使用,例如座椅的高度、标识字体的大小等细节,为老年人打造安全无害的户外环境。

3.3打造社区“多代屋”互助养老

“多代屋”是近年来由德国提出的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旨在打破家庭的界限,加强社会交往,让多个年龄段的人群可以欢聚一堂,增加不同代人的见面和沟通机会,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5] 尽管德国的“多代屋”可能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但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的方式值得借鉴。将原有的仅限于老年人使用的活动中心改造为不限群体的社区“多代屋”,老人帮助邻居照顾孩子,孩子为老人们带来欢乐,通过招募正式员工和志愿者,对儿童提供看护服务及对老人提供陪护服务。老年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人服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申请成为志愿者,照看房子或帮助比他们年龄更大的老人。这样,社区“多代屋”可以在充分发挥老人潜力的同时,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也为老人创造了与外界、与他人沟通的平台,充分关注老人的心理问题。

4.结语

我国老龄化社会目前的城市居住环境还比较落后,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研究关键性问题,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老年住宅与养老设施等的微观角度,在城市宏观的空间视角上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采取定性方法研究,对于老龄化社会对城市规划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不足。提高老龄化社区居住空间环境的“适老性”,建造老年友好环境,多层次的环境设计和多种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满足了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环境的身心需求,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引导老年人健康积极地享受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毛蒋兴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城乡规划转型应对[J].规划师,2014:104-108;

  2. 郑楠等.老龄化社区的宜老性居住空间环境研究[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7(12):904-909;

  3. 周典,徐怡珊.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居住空间的规划与指标控制[J].建筑学报2014(5):56-59;

  4. 谢波,周婕.我国城市养老设施发展的政策与规划指引[J].规划师,2013(10):5-11;

  5. 程鑫,房志勇.德国“多代屋”对我国城市养老和发展模式的启示[J].城市住宅2015(5):47-50.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1-01-14
下一篇 2021-01-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