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与新课改理念——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ads

教学做合一与新课改理念——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赵杰

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如此高的评价,陶行知先生当之无愧!

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近期读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触颇多。他曾创办了多所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的许多理念,对于身为教育者的我们的影响,何止是一篇文章所能表达?在这里,我想仅谈一下自己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感悟。

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解释说:“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一个好的老师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认为,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这种人,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书架子,只会让学生去记、去背。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这种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中心,凡是学生需要的知识,都想尽办法的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学生虽然学到了比在第一种教师那里学得多的知识,但是,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教,他们仍然是学不会任何东西。第三种先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

“教学做合一”即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交往的关系,教师教与学生学是一种互动,师生之间互教互学,而不是单纯的各自独立。教师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那学生就成了一个容器,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既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将“教学做”看成一件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就是所谓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才会不断的进步。

“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准备教具,预设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如果准备不充分,过分看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会闹出笑话。仍然很清楚的记得初中时的历史老师,每次上课都是急匆匆的拿着课本进教室,然后就照着课本为我们读一遍,于是历史课就成了我们的“打盹课”,更有一次,他竟然把“首相梅特涅,男扮女装出逃”读成了“首相梅特涅男,扮女装出逃”,以至于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因此,在教学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己,自己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得好学生。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他让我们认识到,教学做是一个整体,三者密不可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教师在教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不断地研究,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正体现吗?

参考文献《陶行知教育名篇》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09
下一篇 2020-1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