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在这一过程中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留守儿童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受成长环境等的影响,留守儿童获得的教育和关爱存在缺失,为构筑完善的教育和关爱体系,需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关爱体系; 乡村振兴; 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到城市打工,而自己则被迫留在农村与自己的长辈或叔辈共同生活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获得的关爱和教育依然是困扰这一群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依然庞大,特别是这些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有效的教育和监管,加之村级组织和学校管理对农村留守儿童作用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国家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2010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格局,加大对留守儿童动态监测力度,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革。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对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一定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留守儿童不因家庭、学习等因素而失学[1]。但目前而言,政策落实受到一些阻碍,留守儿童获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限度。
家庭教育支持不足。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庭初中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环境,为子女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一方面,一部分农民工家庭仍然徘徊在生存状态,由于农民工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将孩子带到城里就学,致使很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过程中一般工作都比较忙碌,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很少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在农村老家的留守儿童,加之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素质有限,教育意识不强,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不足,甚至只有过年或十一期间才能够回家看望孩子,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基本上都是由长辈负责自己孩子的教育和监护。同时很多留守儿童父母也很少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一般都是孩子班主任主动给留守儿童家长打电话,告知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在与学校沟通方面的主动性有所欠缺。
学校教育支持有限。关怀对于儿童社会化至关重要,如果家庭不能满足孩子的关怀需求,那么这一需求则需要其他机构来承担,而学校正式承担这一责任的重要主体。但从当前看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一方面,学校对于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管理失控,特别是很多留守儿童并不在学校寄宿,而是寄养在亲戚和朋友家中,这些孩子在寄养过程中生活比较自由散漫,而在寄养生活过程中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留下了管理空白区。如果寄养家庭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缺少约束,可能会让留守儿童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例如打架斗殴、乱花钱、与社会闲杂人等私混在一起等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时间上的管理失控,学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周六、周天需要放假,而这段时间留守儿童比较自由,在学校接受长期监管之后,留守儿童在放假期间在心里和行为层面会比较松弛,容易做出一些与学校和家长约束相违背的事情,比如上网吧、打游戏等,而这些行为对于留守儿童成长将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现状
虽然国家构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但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等,这些现实因素困扰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2]。特别是当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很多关爱服务基础设施后期无法正常运转。加之当前部分制度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难以有效落实,现有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实际效用不高。
关爱与服务主体缺位。学校、妇联、共青团等组织是实施留守儿童关爱的主体,这些组织或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管理,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或是通过心理辅导和思想引领等关爱留守儿童;或是针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经济资助,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困境。但这些组织机构所提供的帮扶活动和关爱活动更多是从物质层面出发,很难满足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妇联和共青团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展留守儿童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发动志愿者服务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但当前多数农村缺少留守儿童志愿者。加之地方政府妇联和共青团经费有限,难以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实现全覆盖,由于关爱与服务主体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
关爱服务行为缺乏。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很多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与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效果有限。例如,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加之经费短缺,很难配齐专业人员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关爱,已经建成的留守儿童之家虽然有志愿者和企业捐款,但这种捐款缺少稳定性,加之内部制度不规范,活动程序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心帮扶效果。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不完善的原因
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与关怀问题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并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但从当前看,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还不够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弱者关怀”视角不利于积极引导氛围的构建;另一方面,“家校政”尚未形成协同教育与关怀体系。
(一)“弱者关怀”视角不利于积极引导氛围的构建
当前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更多是从“弱者关怀”视角来看待留守儿童问题,在这些理念引导之下,导致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引导氛围和引导理念存在偏差,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公众对于留守儿童问题始终带着“有色化”的“标签”来看待,忽视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积极因素,特别是当前很多媒体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犯罪、留守儿童辍学等负面问题,而通过媒体报道很容易给社会公众造成刻板印象,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有很多问题儿童构成的社会群体,因此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服务时,更多是以“弱者关怀”和“悲情帮扶”视角对其进行帮助,在帮扶过程中更多是带有同情心性质。虽然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层面实现了去标签化,但对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措施理念等相关问题并没有明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引导氛围的营造。因此在对待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上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调研,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同时还需要从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角度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念目标和措施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好地把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综合性社会问题进行表里原因分析,进而为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二)“家校政”尚未形成协同教育和关爱体系
学校关爱体系缺失。由于家庭关爱不同程度的缺失,学校成为留守儿童获得关注和爱护的重要场所,但现实中许多农村学校并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也难以形成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特别是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有限,住宿和饮食条件较差,教师数量有限,无法为学生成长配备足够的生活教师,也很难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很好的帮扶和关爱。此外,部分学校仍然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工作重点,对于留守儿童的德育重视程度不足,很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政府关爱政策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但当前基层政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度还不够,虽然国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但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台的配套措施还十分有限。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得并不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教育和心理层面的问题难以短时间发现,社会虽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但反映上来的问题更多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话语权,很少有权威专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政府会议上进行具体的阐述,导致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了解得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的政策措施缺少可操作性,很多政策都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联动工作机制不畅通。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复杂,既需要政府的主导,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家庭、学校和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怀体系构建的最为重要主体,但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体系构建上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真正的有效发挥,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构建牵扯到民政、妇联、共青团等30多个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协作,这样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构建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导致政策整合度不高,资源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体系的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关注流通无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主动作为创新留守儿童教育关怀体系,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关爱,丰富学校教育活动内容,构建“家校政”联动机制,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教育与关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家校社等的合力,为留守儿童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一)强化家庭教育责任与关爱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要想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关怀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积极落实监管教育责任,并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将鼓励教育和批评教育相结合,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有必要时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机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会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沟通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此外,各类媒体也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怀问题的宣传,让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只有家长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才能够找到更为具体的思路加以解决。
优化家庭生态系统。留守儿童教育与关怀体系构建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对于留守儿童关注度不足,没有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稳定的家庭生态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因此政府和社会力量针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关爱行动只能在表面上起作用,难以真正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和心理上的缺失问题。必须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角度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态环境进行优化,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多与学校和孩子进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家长的关爱能力和水平。
(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与活动
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对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应主动为留守儿童开展定期的关爱活动,以了解留守儿童的处境和心理、情感等的变化,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灵交流。具体来说,一方面,可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丰富其课余生活,在学生乐于表达的情境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基于相同兴趣组建的兴趣小组,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同伴支持,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可以经常召开主题班会、联谊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到学校和同学的关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一些体育娱乐设施和儿童健康读物,让儿童通过游戏和阅读,获得更多的精神慰藉。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应高度重视的,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看到心理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通过适当的教育引导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条件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培养,通过考核之后成为寄宿制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学校要针对儿童心理发展需求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及时地帮助其认识自身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进而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接受和管理情绪,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烦恼。
(三)构建“家校政”的联动机制
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学校应该与家长共同努力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要形成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农村学校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联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家长建立监护人联系卡,开通亲情热线,让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引导之下定期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并以制度形式切实落实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的责任。
明确政府分层责任制度。地方政府是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构建的重要参与主体,要积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并从本区域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出发,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提供足够的财政保障,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怀体系顺利运转。同时还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怀体系具体需求完善各项考评机制和问责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利义务,要求各个部门在政府领导之下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落实好本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同时要加大基层政府留守儿童工作考核指标落实力度,对于成效显著的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对于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和财政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怀体系建设之中,同时也要积极培养本地志愿组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关爱方面存在的需求,通过志愿服务开展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文中,孙玉杰.家庭生态系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构路径[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4):45-47.
[2] 李海云,魏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9(10):56-59.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