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ads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叶慧

三台县芦溪镇初级中学校 621100

摘要: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启发式、开放式教育为主要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作为基础教育重点学科的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和引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数学课本上的插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创造动机和创新欲望,有时能起到正文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义教第一册的封面上的插图,制作精美,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捧着散发着油墨的新书,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欣赏封面上的一幢幢矗立着的高楼大厦,向学生介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这些建筑物的外形,又都是一些曾经学过或以后将要学习的几何图形,然后问学生有什么感受,他们会觉得这些建筑物雄伟、美丽、对称、和谐,让他们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能创造美的情感。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也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要途径。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的效果。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三、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下现代数学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要达到此目标,教学应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心里,用心理辅导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心智。要进入这个

境界,心理辅导中的共情技术是精粹。善于运用共情技术,对促进学生乐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一堂课的教学片断——合并同类项:

教师:请看一个问题:一位顾客从水果市场先买了 10 斤苹果,后来又买了 5 斤橘子,一共买了多少斤苹果?

学生:这⋯⋯老师,你这个题目有问题啊,这里是两种不同的水果啊!(心理冲突)

教师:你们感到这个题目有问题,是因为你们觉得是两种水果,水果不同,对于买多少斤苹果就没有可加性?(共情)你们一定在想,老师今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要干什么?现在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10x+5y=? 怎样才能相加?

学生:只要把 x改成 y,字母相同就可以相加了。

教师:好,那么老师问大家 10x2 y+5xy 2 字母也相同,又怎么加呢?

教师:(学生又一次产生心理冲突,议论纷纷,教师用眼光关注学生)这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两个单项式系数可以相加,那么指数也可以相加,得 15x3 y 3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 x

2 y 和 xy 2 项不同,无法相加,正如苹果和橘子不同一样不可相加,是吗?(共情)

学生:是啊,看来只有同类项才能相加呢。

教师:请大家思考判断 15x3 y 3这个结论对不对?(挑战技术的运用)事实上同学们通过以上讨论,已经基本搞清今天要学的“合并同类项”的内容了。

教师反思:

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是数学《整式的加减》一章中的重点。从生活中引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虽然简单,却是整堂课讨论的核心问题,设计易达共情的生活问题为心灵上的沟通打下了基础。这是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探讨领域里沟通的前提,也为后面问题的展开讨论作了铺垫。

接着,在讨论中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认知心理产生极度冲突式,进行三次共情表达,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话讲到了他们的心坎上,心理上与教师发生共鸣,于是,问题讨论层层推进,最终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牢固地掌握了解决合并同类项地问题,收到了师生间“助人自助”地功效。

学生感悟:

老师的问题总是扣人心弦,当我们回答问题困难地时候,老师就把我们的话进行重新整理,似乎觉得老师同我们想的一样,我们的困难就是老师的困难。在节骨眼上老师给了我们思考的路标并积极加以启发,最终使我们自己去把问题搞得清清楚楚。上这样的课,我们感到是一种乐趣。

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

[2]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1-24
下一篇 2020-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