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的释读路径

ads

关键词语的释读路径

周周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摘要:阅读教学,绕不开关键词语。关键词有因果关系的词语,典故类型的词语和超常规的词语等类型。因果关系词语的释读,侧重理顺前因后果的关系;典故类型词语的释读,在于找到并理解对应的典故;超常规词语的释读,要还原到正常的状态之后再对比理解。

关键词:关键词;释读;路径

 

帮助学生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每堂阅读课都离不开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尤其是帮助学生品析、读透那些关键词句,成为了帮助他们读懂篇章文意的关键。所谓关键词语,是就理解文意的作用来讲的,就是那些对文意理解起决定作用的最关紧要的词语。一般说来,这样的词语都有隐含的意思,读的时候都需要推论或论证。这里通过几个案例的考察,探讨一下常见的两三种关键词语类型释读的基本路径,以供老师们阅读教学参照。

一、因果关系的词语释读

文中有的词语,表达了某种结果,但没有说明原因,或原因说得比较含蓄。理解这样的词语,需要想办法来阐明原因,理顺词义与文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将之称为因果关系的词语释读。

例如,江苏师大张卫中教授:关于杨绛《老王》中“愧怍”一词的释读:《老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它的主题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的“ 愧怍”由何而起呢,原因就是老王死前来送鸡蛋、香油是何目的,这要从老王和杨绛一家的关系说起。他们的关系有两层:一层是买主与卖主的关系;另一层是类似于朋友之间的关系。老王此次送鸡蛋、香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往常一样 ,代买代购;另外就是临死前来看望一下老朋友。《老王》这篇散文最大的妙处,就在于老王上门的这两种可能上。……

这是一种层层推进、由果索因的典型的由文释词的释读方法。概括起来说,其基本路径是这样的: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愧怍”的主题——“愧怍”的原因是什么呢——要看老王死前送东西的目的——要了解目的就要从老王和杨绛一家的关系说起——是买主卖主的关系呢还是朋友的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无法说清——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伤害。这个解读最后有点含糊其辞,实际上想探讨的也是杨绛拿老王“当不当朋友”的问题,许多人解读出来的结果是杨绛不拿老王“当朋友”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客观上也不可能当朋友,于是便造成伤害,伤害既成,便成为了“愧怍”的原因。只不过这种伤害的原因有两层,一是表面上的付不付钱的原因,二是深层次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实际上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是鲁迅所说的那层“可悲的厚障壁”。

二、典故类型的词语释读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叫“用典”,在现代文中也有一些类似于用典的词语,与某些历史典故有关联。理解这样的词语,需要帮助学生找出典故的出处。理解了典故,文意也就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这里将之称为典故类型的词语释读。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姜楠教授对朱自清散文《背影》中关于“不相见”三字的释读:

“不相见”这三个字,朱自清及其同时代的读过《古文观止》的读者,看到 “不相见”三字,不会像现在的我们这样无动于衷,他们会想到《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读并解释故事意思),文章最后一句“遂为母子如初”,“初”是怎样的初呢?妈妈从来没有爱过大儿子。如果对《古文观止》烂熟于心,见到“不相见”三字,就会引起微妙的阅读体验,就会多想一下这对父子的关系。(接着读了全文,读出父子深情,读出“我”的转变。)(接着读最后一段)“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忘却我的不好”,我哪里不好,少不更事,父亲从来就没有介意过啊,何谈忘却呢? 散文的背景有迹可循(接着展示了姜健、吴为公著《朱自清年谱》的一段资料)读到这里,对于“不相见”的理解就深刻了。父子和好如“初”的“初”也理解了。原来,“忘却我的不好”说的就是关于这些钱的事。父亲生气,朱自清更生气。几年过去了,朱自清原谅了父亲。在文章结尾,朱自清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理解了父亲的迁怒,理解了父亲的一生。

这也是由文释词的典型阅读方式,除了联系本文篇章意思解释词义外,最典型的就是互文阅读,补充了《郑伯克段于鄢》、朱自清的日记及生活情况,《朱自清年谱》等材料,有力地揭示出了词语所隐含的意思。因为散文是真实的,所以在了解作家历史情况下,会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和作品中的情感。的确,经典散文里某一个句子的“好”,很难单独拎出来分析,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时代背景,脱离了朱自清的背景,脱离了读者一路读下来的特殊心理,就无法体会某一段某一句或某个词的“好”来。

  1. 超常规的词语的释读

词语的词典意义是词语的常规意义,有的词语,在特殊语境中会具有超越词

典意义之外的临时含义,这里将之称为这超常规词语。有的成对出现,例如“大约的确死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有的单独使用,例如“乐园”等,理解这样的词语,需要帮助学生将该词的词义与它原来的词典意义进行对比,推论其真正想表达的意义,揭示出作者和人物隐藏着的心灵密码。例如,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一段“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乐园”一词的释读:“乐园”一词,原意是“快乐的地方”,在基督教圣经中指天堂,也指伊甸园。百草园本来“只有一些野草”,实际上并不美,但对孩子来讲,那里却是乐园。这里关于“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但可以和读者分享童年美好的回忆从符号学的理论来说,这就是所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和转移。

超常规这类词语的释读,用孙绍振教授的的话来说,就是采取矛盾还原的方法。文章总有空白和刻意矛盾处,所以黄厚江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说,读文章要读矛盾处和空白处,所见略同。

 

参考文献:

[1]张卫中.关于《老王》中“愧怍”的释读[Z].中国大学Mook.

[2]北京理工大学姜楠.现代文学名家短章精读[Z].中国大学Mook.

[3]孙绍振.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M].中华书局,2015.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1-01-05
下一篇 2021-0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