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智慧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ads

县域智慧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王琼琼 1 徐高挺 2

1.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福建 德化 362500; 2.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福建 德化 362500;

摘要:县域智慧教育环境初步建立,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县域中学的青年教师需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团队协作以及学校助力这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实现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县域;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师的主力和学校可续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精力充沛、有自我发展意愿、对新技术、新理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与创造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将结合课题实践的一些经验,谈谈在智慧教育的大环境下,做为一名县域中学的一线青年教师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专业化得到进一步的成长,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 、学习“深度融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及必备技术

笔者认为,在实践之前,需要较为全面地学习“深度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如阅读何克抗教授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一书,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过渡。

一方面,“深度融合”实践提出了“技术”要求。它需要执教者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的方式,需要具备对所获资源加工及操作智慧教育平台组织课堂的能力,如网络空间的建设就是一种资源的获取与重建。

另一方面,“深度融合”离不开对学科教学的深刻理解。教师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者,是信息技术的拥有者,融合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只有对执教内容有较深刻地理解,才能结合自身的教学智慧,根据课程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技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让技术服务于教学。

二、依托县域信息化教学环境,探索校本教学模式

“深度融合”的开展依赖于信息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硬件投入的建设,因而存在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一线城市的一些教学模式虽好,但无法照搬。因此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校本教学模式。

深度融合课倡导的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课程的实践虽然离不开“技术环境”,但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本身,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硬件设施带来的不平衡。

笔者认为,县域中学的融合课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计。课前预习环节由教师帮学生甄别自学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高中学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课中可借助学科专门的信息化学习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课后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对学生所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及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

三、集众人之力,积累信息化教育资源

目前,可参考“深度融合”教学案例较少,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技术和经验都有限,走向融合离不开团队的协作。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做法是:首先确定融合课题。传统教学是不可取代的,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深度融合”,更不能为了“融合”而滥用“技术”,技术的使用要确实有助于理解的深刻性。

其次,积累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素材类、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其中前三类属于文理科都适用的,站在“互联网”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都能够获得,但“有效资源”的获取离不开教师的甄别;理科自主探究过程的组织离不开专业学科软件的支持,如“几何画板”、“实验虚拟平台”等,这类教学资源具有“技术性”、“动态性”、“生成性”,可借鉴的资源并不多,还有待开发。

最终,反复磨课,形成精品课程。县域中学的师生们对“新设备”都充满了好奇之心,因而,借助课题的方式,合力开发融合课程,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个打磨的过程,能够让一部分技术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教师先熟悉“智慧平台”运用,并在每一次课题实践中找到更契合的校本融合模式,最终通过一部分师生带动另一部师生,扩大研究的幅射面。

四、好学善思,养成阅读专业书刊的习惯

“教”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研”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不“研”,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若缺乏学习与思考,教学工作将变成简单地重复。

“研”不能停留于只研究教材教辅层面。从教过程中,时常会蹦出一些思维的火花与灵感,但很难将其提炼成属于自己的教学观点,皆因“想的挺多,但读的太少”,理论基础的匮乏导致学科教学工作停留在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加工环节。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这场挑战,县域教师接触到专家现场指导、观摩一些经典示范课的机会不多,面对这种情况,能做的是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一些经典案例。这场“信息化变革”打破了“传统的安逸”,最积极的应对就是做到不畏难、乐于学习、勇于尝试。另外,经典的学科教育著作的阅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理论有了实践的印证能更好地用于实践,有助于铸就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主张,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五、制定专业长成长目标,建立专业化成长档案

最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大力优化师资结构,通过人才引进和校园招聘新增了不少年轻教师,新鲜“血液”的注入增强了校园的生机和活力,也提高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总体意愿。在此基础上,为打造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学校结合师资现状,在队伍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出台教师分层培养计划,将全校教师分为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高层次教师培养对象三个层次。根据各个层级的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专业发展水平,指导各位老师制定确实可行的专业发展三年(五年)规划,学校要求这些规划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如阅读教学专著、开设各级别公开课、讲座、文章撰等。这样的设置,让每个层次的教师清楚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的目标。每一项小任务的完成,都在无形之中促进教师内在的成长。学校通过相关处室专人关注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对全体老师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考核,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考核奖励办法,对全校老师实行收账式管理,到了时间节点,就根据教师拟定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逐一比对,逐一核实,对各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奖优罚劣,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效指导和积极助力。

总之,智慧教育环境下,县域中学需要通过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方式,促进其个人的专业化成长,并由点及面地带动各个年龄段教师的成长,方能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最终达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助力学校发展的目标。

基金项目: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县域智慧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QJYKT2019-263)

参考文献:

[1]钟发全 谢芝玥.《课程力成就卓越教师》[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文卫星.《勤于学习思考 不断实践创新-从教40年有感》[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4):66-70.

2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1-28
下一篇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