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

ads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

伍奕帆

四川省中江县万福镇小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示我们: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所以,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我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的研究,旨在研究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补充阅读,有哪些途径、方法。适合素质教育发展形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量    补充阅读   信息    阅读能力    素质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明确地界定了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阅读,这是制约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的浓重阴影,课堂教学所瞄准的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只是死读书本,以致造成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家里的藏书除了作文选外,其他类书籍很少。因此,从改革阅读教学课堂入手,有机地扩大课内阅读量。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即指导、介绍、引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不失为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补充阅读呢?

一.以教材为载体,扩大阅读量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信息,而且能扩大阅读面。在教学新课时,如果老师根据课文特点适时地对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等,这对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是由一定帮助的。有些课文,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此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有些课文,如《桂林山水》,在教学时,也可以由老师或学生介绍一下地理位置或环境。如有可能,教师也可以自制一些多媒体课件,把有关材料归纳、综合起来,成一篇文章,供学生课内阅读。这种由教师根据相关资料编而成的文章,成为齐集了有关材料于一文的“集装箱”。

二.利用补充阅读,加大课堂容量。

1.利用补充阅读,融合各学科内容。

在大教育观的框架下,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将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体系加以贯通,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与各科活动,使教育力量趋于一致,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最终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利用补充阅读,进行解释说明。

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课文,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这也是学生最有兴趣想了解的知识。如果教师把这些相关的知识,编成若干条注释,让学生自读,就十分有益于开拓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3.利用补充阅读,填补课文“空白”。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诗是这样,文也是这样。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如果有适当的阅读材料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文章的空白处由于有相关的阅读材料作补充,便会“空”而不“白”。

4.利用补充阅读,突破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动于衷。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语文教学因此失去了她自身的魅力和情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补充阅读,突破教学难点。

5.利用补充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反映在每篇课文中却只是个信息点。围绕这个点可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如《田忌赛马》一课,以分析孙膑取胜的原因为主题,要求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从中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既重视学习的过程,又重视学习的结果,将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及研究的兴趣,这是未来型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

三、课末的补充阅读,得以拓展延伸。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此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眼界,一般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 捆绑式就是根据课文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选相似的课外读物合看,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办法,捆绑在一起,来扩大课内阅读量。如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后,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扩大式  有些语文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把原作印发给学生,作扩大式的课内阅读。学生由于已有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而且会特别有兴趣。如教学《百草园》一课时,就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印发给学生参读。

3、对比式  比是最容易启发思考,帮助领悟的。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

4、荐读式  教师在课内推荐与课文有关的好书给学生,让大家到课外去阅读。教师也可以在课堂里出示图书、简介内容和作者,作课外阅读的读前指导。如学习了《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后,荐读《中国古代寓言选》;

总之,通过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引领学生把阅读视野拓得更广,钻得更深,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05
下一篇 2020-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