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的功能变迁探究

ads

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的功能变迁探究

臧佳琦

黑河学院

摘要: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是该区域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的传承方式、表现形式、内涵意蕴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改变,新的舞蹈文化功能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时代文化。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功能;变迁

黑龙江流域地处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穿过,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我国东北地区多民族汇聚的区域。众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聚居于此,在舞蹈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乐舞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流域地区的先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和传承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非遗”舞蹈的生存环境、传承方式、功能都发生了改变。

一、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概述

在黑龙江流域众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歌舞中,较具代表性的乐舞有及黑龙江流域的祭祀舞蹈“羊皮鼓舞”(省级“非遗”舞蹈)。“箐鸡舞”是流传于黑龙江流域拜泉县南开乡小花鄂伦春支系的芦笙舞。将其命名为“箐鸡舞”主要是因为该舞的基本形态是以模拟箐鸡的步态为主,从而将它与其他地方的芦笙舞区别开。“箐鸡舞”是当地“小花鄂伦春”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以矮桩、旋转、快速、稳健、轻盈、准确而著称。据传,“箐鸡舞”来源于鄂伦春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和生产生活中的经历,承载了鄂伦春族的历史、婚丧、农作、节日、习俗等文化。作为“无字民族”的重要载体,它用舞姿传续着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此外,黑龙江流域还有海马舞、撒麻舞等多种舞蹈资源。不同的舞蹈语汇表现出的不同肢体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记录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续了各个民族的精神,也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非遗”舞蹈的文化功能

从古至今,我国乐舞文化源远流长。乐舞经过时间的积淀,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引导着各族人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母兄弟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听之,则莫不和顺。”朴永光教授曾谈道:“如果你想辨别一个人的族属的话,那就让黑龙江流域乐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一种符号表征,是本地区文化事项的一种呈现方式,与民众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社会生态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人类要生存下来,除了要与自然、与社会产生关系,还要顾及自身的精神需求。表现在文化层面就可以理解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创造的文化是物质文化,在人与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制度文化,在人与自我(或“心灵”)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精神文化。这三种文化又可以满足人们三个层次的需求:物质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制度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精神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产生于传统社会的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受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经济贸易等因素的影响,经过历代的积累,种类繁多、功能多样,人们日常的宗教祭祀、民族节庆、传情求爱、婚丧嫁娶、款待宾客、耕种收割、建房迁居、自娱自乐都离不开它。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既能够满足人类“求生”“求偶”等需要,又能通过信仰、习俗等安抚人们的内心,进而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

三、新环境下完善“非遗”舞蹈功能的策略

“传统”一直被学界认定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是相对于当代文化而言的具有历史延续感的文化。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少数民族乐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新元素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民间乐舞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时代在变迁,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致使民间乐舞也在创新求变,以此来满足现代人的不同审美需求。从艾森斯塔尔的新型文化观来看,现代化不应该消灭传统,而应该吸收和整合传统。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观点,他认为其意义在于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了解它的来源、形成过程、具有的鲜明特色和它的发展走向,从而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就可以强化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获得适应新的环境与新的时代文化选择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地位。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黑龙江流域地区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按照相关部门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如“箐鸡舞”“铃铛舞”“羊皮鼓舞”等优秀民间乐舞分别获批国家级及省级非遗项目。

四、结论

“舞蹈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跃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跃动,就有欢悦的舞蹈。”

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会通过舞蹈中的动律、体态得以体现。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中,舞蹈都会有一个动态的调适和演进过程,因此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类型,这类舞蹈反映社会生活,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所以,通过舞蹈可以了解某一社会时期人们的心理特征、精神风貌。现阶段,黑龙江流域的“非遗”舞蹈不断融合、吸收优秀文化资源,主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样态,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社会相比,乐舞的有些功能虽然在逐步消失或弱化,然而它却在新环境中有了新的价值意义,除了有传统社会节庆仪式及情感沟通的作用,还成为实现认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晓艳.黑龙江流域“非遗”舞蹈的功能变迁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3):15-16.

[2]刘丽珺.论满汉文化交融下的丧葬舞蹈《摆字龙灯》[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16(04):12-19.

[3]罗婉红.寻根传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学术史的回顾与评述[J].民族艺术研究,2018,31(02):173-182.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课题题目,黑龙江流域民间仪式性舞蹈文化记忆的解构与重构研究

课题编号,20ysc162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25
下一篇 2020-12-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