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以蓝印花布课程为例

ads

让“非遗”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以蓝印花布课程为例

赵荣民

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

摘要:山东省滨州市厚植于齐鲁文化和黄河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学校是最佳的主阵地。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让孩子在实践探究中,增强学生对非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合实践活动  蓝印花布  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与独特性[1]。“非遗”中蕴藏着各种各样、内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是一块沃土。“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主题既给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新天地,也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最美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真实生活,注重过程体验,发展关键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着力发展核心素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1. 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
  2. 生产现状

我国的蓝印花布产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南、贵州、陕西、四川、山东等地,其分布地区的气候具有温暖、湿润的特点,适宜蓝草和棉花的种植,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江苏南通是保留传统技艺作为完整的地区。南通市为了保留传统的蓝印花布技艺,第五代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师傅在1997年创办了蓝印花布博物馆,下属工作室和实体店。根据笔者的调查,与传统相比,南通市现存的蓝印花布工艺门店在生产规模、生产技艺方面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但是,先进市场对蓝印花布的需求并不大,工人也很少,很多店铺都处于一个勉强维持的状态。

  1. 传承现状

目前,蓝印花布的传承面临两个困境:1)传承方式落后。很多地区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依靠父子相传和师徒相传,手工技艺传承的范围很狭窄。2)传承人少。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年轻人对传统手工业不感兴趣,不愿意耗费大量的精力学习手工技艺。民间印染专业人才的培养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原来从事印染工艺的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后继乏人。制作蓝印花布的作坊也日益减少,产量大幅减少、创新能力不足,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般来说,现代社会对于蓝印花布的再造意识淡薄,产品类型比较单一。花饰、纹样过于老套,缺乏新鲜感,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很多工作者没有打开传统文创的思路,没有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完美融合。

二、蓝印花布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蓝印花布是民间盛行的一种传统布料,也是鲁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融合了民间绘画、版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有学者认为,“剪纸艺术与蓝印花布花版的造型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事实上,蓝印花布花版的制作从逻辑上看极可能源于剪纸艺术的启发。”[2]它展现了鲁北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是集实用性于审美性为一体的非遗项目,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其他印染技艺所无法替代的,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活化石,是我们宝贵的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蓝印花布民间艺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掌握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体会创作时乐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1. 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蓝印花布色彩多样、纹样绚丽,结构布局中尽显奇思妙想,在色彩、纹饰和花样布局中突出的服饰设计理念是吉祥如意。可以说,蓝印花布的美不仅在于对图案、花色的运用,还在其中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花布的画面精致耐看,布局方式主要是方包圆或者圆包方。传统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追求的是圆满、对称,纹样的数量追求偶数,这种设计原则表达了平民百姓在苦难生活中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花布所选择的纹样图案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事物,反应百姓内心的真实渴望。学生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多欣赏非遗文化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1. 坚定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定新时代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依靠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基本已经实现了国内民众的温饱的需求,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未来世界,只有在艺术、科学、文学等领域发达的国家才能够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国内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只有学生自觉传承优秀文化,具有文化创新精神,才能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促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需要将主题情境的创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的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活动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度”。[3]第一,学生参与蓝印花布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在花布制作中,往往需要对一块布料重复印染6到9次,才能达到基本的色泽要求。学生可以在重复印染的过程中,感知颜色的变化与最终成品的色泽。第二,制作蓝印花布需要综合剪纸、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技艺,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升。第三,参与蓝印花布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在花布的纹样中需要运用几何图案、动物图案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这些纹样设计的基本的元素。学生在纹样设计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

三、传统蓝印花布融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措施

(一)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之本,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小学,都要依靠优秀的教师来开展。引入蓝印花布技艺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丰富小学的教学资源,在过去,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够重视,相关的教师储备量很低。师资力量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要建立校外师资补充机制,要延聘民间的蓝印花布手工艺人,请艺人走上讲台,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校的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利用补充机制可以很好地完善本校的师资力量。

(二)创新教学方式

单一的说教方式不符合新时代小学教学的新特点,很难实现教学的综合目标。蓝印花布走进课堂的优势不是其独特的纹样和繁复的图案,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和民俗特征,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的创造性。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学校也要建立相关的蓝印花布艺术库,开发掌上APP,加强对蓝印花布发展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

(三)建设蓝印花布实践基地

小学内部的教学产地和教学资源有限,不适宜建设校内的非遗文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依托地域优势,建设校外蓝印花布实践基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为国家未来的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资源。学校要从小学生抓起,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设置专项的资金来支持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要与蓝印花布博物馆或者非遗馆加强联系,建设适宜学生实践的场地和模式,定期组织学生考察、参观、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晶晶.传承“非遗”文化,丰盈美术课堂[J]. 中小学班主任,2019(12):54-55.

[2]王燕,赵红艳,胡荒静琳,李斌. 中国蓝印花布起源的再研究[J]. 丝绸,2019,56(07):86-92.

[3]俞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践[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4):160-161.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1-01-18
下一篇 2021-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