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长句子朗读指导方法的探究——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为例

ads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长句子朗读指导方法的探究——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为例

李美晴

杭州市余杭区蔚澜学校 3111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指导方法,如,举行“模仿秀”,传递“接力棒”,搭建“脚手架”,滚动“小雪球”等,从而增加孩子对朗读的具象感受、感知语意停顿、减少破词现象等。

【关键词】第一学段 长句子 朗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第一学段中,随着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教材的选材和编排难度也呈现螺旋上升的梯度。文本的构成要素由基础的字词,简短的句子,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长句。《端午粽》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就是读好长句子。《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端午粽》《彩虹》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这个单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切地落实该教学目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举行“模仿秀”,增加具象感受

《课程标准》实时建议部分中明确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如何促进此教学目标的达成?分析词语性质?教学固定搭配?讲解句子结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社会中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中生发出来的,当然,朗读训练也不例外。教师示范读——学生模仿读,这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有效路径之一。这样的朗读训练,简单、高效。省去了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倾听和模仿的过程中,能够较快地把握语言的节奏,感知语音语调的变化,提升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教师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师要根据依据学生的学困点,选择性地范读。必要时,教师可一句一句地读,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对于第一段中出现的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一到.....总会......”进行说话练习,例如,一到(生日),(妈妈)总会(为我精心准备生日礼物)。通过说话练习使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教师在范读后要马上给学生尝试模仿的机会,趁热打铁,及时练读。学生练读的形式可多样化:指名读、同桌比赛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合作读等。

学生在听与读的过程中,可有效地增加对句子的具象感受,能较好地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感情。

  1. 传递“接力棒”,感知语意停顿

朗读长句子,是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逗号、句号,读好句子间的停顿之外,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即语意停顿。在进行长句子朗读停顿训练时,很多教师会在句子中呈现停顿符号,以提示学生合理断句。

例如,对于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中“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句子,有的老师会直接在课件中出示“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方式之一。但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讲,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应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句子停顿,把握朗读节奏。

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指导时,除了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的形式,师生还可以传递“接力棒”——进行接力读。例如:对于“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教师先读“长大了”,学生接力读“我才知道”;教师读“人们端午节”,学生接力读“吃粽子”;教师读“据说”,学生接力读“是为了纪念”,教师再接力读“爱国诗人屈原”。传递“接力棒”,可以师生之间,也可以是同桌接力、男女生接力等。不管怎样接力,落脚点都是“长大了”和“我才指导”,“人们端午节”和“吃粽子”,以及“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间做稍稍停顿。这样接力读、反复诵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1. 搭建“脚手架”,减少破词现象

“破词”“破句”现象是低年级朗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即在词语、句子不该停顿的地方读断或点断。

针对学生容易读破的词语,教师可以在朗读课文之前,集中出示易破的词语或句子。例如,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一课,在读课文之前,先出示“箬竹叶、煮熟、剥开、粽子”等词语,这些词语涉及平翘舌音、变调、轻声等。读词的形式须多样化,给学生充分练读的时间。可采取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

句子停顿是一年级朗读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例如《端午粽》一课中,对“外婆/一掀开锅盖”这句话,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会出现破句现象,读成“外婆一掀开/锅盖”。再如“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有些学生会都成“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为避免此类现象,在正式朗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搭建一些“脚手架”,出示“一股清香”“一掀开锅盖”“又粘又甜”诸如此类的固定搭配,在熟读短语的基础上读好长句子,从而降低整篇课文的朗读难度。

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词语练读后,再去读长句子,可以有效地减少破词破句的现象。当学生出现学困点时,教师及时搭建“脚手架”,给学生创造拾级而上的机会。

  1. 滚动“小雪球”,降低朗读难度

在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以滚动“小雪球”的方式降低朗读难度。教学《端午粽》时,指导学生读懂句子的含义,从词语练读到短语朗读指导,渐进到运用正确停顿等方法读好长句子。

课文的理解与朗读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以问题推动教学,以朗读体悟感情。在教学第一段后,教师可提出问题1:外婆煮好的这一锅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再次读课文,找出描粽子样子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学生在读文后,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问题2:小朋友读了这句话,你知道外婆包粽子时,需要提前准备哪些材料吗?请你动笔圈一圈。有些学生圈出“箬竹叶”“糯米”和“红枣”;还有些学生会圈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在学生分别呈现两种结果时,教师相机以图片、视频等辅助理解,并读好词语和短语。在读好词语和短语的前提下,最后,将提取出来的短语与句子的其它成分进行合理的连读,运用正确的停顿等方法读好整个句子。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技巧,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路径。曹文轩先生曾说:“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那就是通过朗读,让他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第一学段是孩子一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期,是培养语感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时刻。拖音破句、毫无感情的朗读习惯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因此,第一学段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训练,提升自我朗读修养,明确朗读方法和朗读标准。教师可使用举行“模仿秀”,传递“接力棒”,搭建“脚手架”,滚动“小雪球”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朗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精彩的文字揉进学生的生命。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1-01-12
下一篇 2021-01-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