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助力全面小康建设——以亭湖区为例

ads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助力全面小康建设——以亭湖区为例

杨文秀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江苏盐城, 2 24007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全面调研、了解民情、尊重民意、统筹规划,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不断提档加速,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改善 农民住房 全面小康

安居方能乐业,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就业、管理诸多方面,是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系统思维方式高屋建瓴、统筹规划、综合推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脱贫攻坚成果最直接的反映,更是全面小康建设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当前,如何破解瓶颈、克服短板、增强实效,不断提档加速农房改善工作,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面临且必须解决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一、亭湖区农房改善工作高效快速推进

亭湖区是典型的城乡复合型城市辖区,兼具主城区、大农村特点, 5个镇82个行政村共有农户约6.7万户,人口约20万左右,是一般县(市、区)的1/3-1/4。普遍性开展农房改善工作以前,部分农户的居住条件较差,“老、旧、小”农房占比较高,其中80年代以前建设住房5137户、占比7.7%,2000年以前建设住房3.85万户、占比57.5%;单层砖瓦房4.33万户、占比64.6%,35%的主房面积小于80㎡。居住条件一般,87%的农户使用户外厕所,生活污水多是未处理直排河道或排进化粪池,农户改善意愿比较强烈。

2018年9月以来,亭湖区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谋划,突出示范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房改善工作,至目前,累计3763户农民群众实现了住房条件改善,其中进城入镇1694户、入住新型农村社区1200户、在规划发展村庄新建翻建869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个,新建成农房609套,另有866套将于2020年12月份竣工分房。

二、亭湖区农房改善工作的主要实践

(一)坚持量力而行,突出政策引领。开展多轮调查摸底,深刻分析、综合研究,抓重点、畅堵点、破痛点、解难点,在此基础上审慎确定全区三年内(2018年9月—2021年)改善农房6000户的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合理确定进城入镇、入住新型社区改善的比例结构,科学布局1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点位和规模,避免工作推进过程中走弯路。

(二)坚持要以人为本,守住民生底线。农房改善的根本目的是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要把老百姓怎么舒心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要时刻站在群众的视角看问题,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乐民,使让他们在无就业等后顾之忧的同时还能乐享城里人生活。结合区情实际,出台三份指导性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激励,明确退宅补偿8万元/户、进城入镇购房奖补9万元/户、货币化结算3万元/宅等惠民举措,区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奖补,既保证群众少出线,又实现镇村不负债、区级能平衡。优先改善最困难的群众、最破旧的农房,对四类重点对象等有改善意愿但能力不够的农户进行托底保障,对危房户改造一户、销号一户。压降新型农村社区房屋造价到1300元/㎡,增加60㎡左右小户型,使农房改善工作契合群众需求、得到群众认可,真正实现愿意搬、搬得起。

(三)坚持多方统筹,保障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民意。组织区、镇、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调查走访,逐一摸清农户改善意愿和改善需求,核准重点对象和“危破空散”房屋数量。严格落实不动产登记保障政策,确保农民权益受到保护。坚持宣传、调查、动员并举,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发动,向广大农户讲清政策、讲透道理。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改善,由村民自主选择是否改善、改善去向、户型设计、建设要求等,充分激发广大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内在动力。

(四)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因地制宜。立足于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优选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且要求相关规划设计必须由区、镇两级共同审查,确保了设计标准和层次。同时,针对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的实情,对新型社区建设全部重新规划设计,将原先的兵营式、行列式布局更改为更符合当地特点的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使居住组团更具活力。单体设计兼顾功能性、美观性、舒适性,优选数种建筑风格,根据农户生活习惯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庭院、库房,留足公共空间,黄尖花川、南洋正东、新兴三里等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新典范,花川新型农村社区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五)坚持综合施策,提升建设品质。全面启动1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严格把关建设体量、样式,加强质量安全管控,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让农民群众得实惠。顺应“四化同步”规律,加强区域功能规划,科学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好产业发展、群众就业等实际问题,着力打造精品亮点,南洋正东、黄尖花川已上报省新型农村社区示范项目。调研摸实已有的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等成熟公共服务,适当调整各新型社区的建设布局、内容和规模,避免重复建设。

三、全区农房改善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房改善工作,镇级是当仁不让的责任主体。但在实践中,有些镇领导抓农房改善工作精力倾斜不多、投入不足,没有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多数镇仅仅是一名分管领导带着村建部门开展农房改善工作,其他机关部门、干部大多游离于农房改善工作之外。

(二)宣传排查不够深入。镇村两级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农房改善的浓厚氛围。部分镇村干部对政策一知半解,对农房状况摸排不透,农民意愿调查不深,没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少数群众观望徘徊心理较重。一些镇村干部入户走访还存在作风不实、方式简单的现象,满足于上了门,没能耐心地帮助群众算好账。对于“空关户”和阶段性在外务工的农户,一些镇、村两级只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简单宣传告之,未能持续深入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三)工作实效尚显不足。因部分签约进城入镇的农户未实际购房,新型社区房屋未完成配套建设并分房到户,无法办理乡村规划许可证、宅基地证书等手续,致使5个镇今年虽已上报签约改善2202户,但只有1279户被省农房改善信息系统确认改善,仅占区下达年度计划的58%。各镇之间工作进展失衡,盐东镇确认改善户数已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但其他各镇才完成年度任务的30%—57%不等。新型社区建设进度较慢,全区8个新型社区年度计划建设1148套房屋,目前只有282套已主体竣工,但其余866套仍在建设之中,最快11月上旬才可主体竣工;公建配套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均尚未招标建设。

(四)新型农村社区品质不高。一是布点少、建成规模小。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10个新型社区中仅有南洋正东、黄尖花川分别达到300户左右,其他8个社区规模均在200户以下,其中南洋才堂仅20户,离市要求的每个社区达到300户左右还有较大差距。黄尖镇只规划布点建设1个新型社区,难以满足全镇农户改善需求。二是缺乏亮点特色。相比同市的盐都、建湖,亭湖区部分新型社区选址、设计等不够优化,部分新型社区规划选址不靠主要道路,位置较偏,需建设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多。布局呆板,户型房型不尽合理,细节考虑不够,没有充分凸显改善住房的宜居性。三是存在过度设计。部分新型社区一期房屋建筑采用了C30混凝土、三级钢钢筋,构造柱每个节点都有;道路硬质化过多,监控、路灯设置过密,树种选择比较名贵,既增加了新型社区的建设成本,也难以彰显出农村特色和元素。四是产居融合不够。各新型社区的产业发展谋划不够,均未形成成熟的特色产业。一些农户进城入镇生活后,土地未能及时流转,不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推进亭湖区农房改善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全局统筹。切实摸准农民进城、入镇、留村意愿,动态调整农房改善工作计划,合理确定进城入镇、进新型社区改善的结构比例,提前谋划新型社区建设、镇区商品房开发。秉持农房改善决策的初衷,切实将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贫困农户等最困难的群体作为农房改善的首选和重点对象,确保应改尽改。不断健全匹配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障、扶持力度。全力动员“危破空散”农户进行改善,坚决不搞强制性的搬迁。切实做好已改善农户的拆房、复垦工作,积极推动空关房、养老房货币化结算,抓紧将已复垦的土地申报自规部门入库、验收,努力实现农房改善资金效益平衡。

(二)强化要素保障。争取土地优先支持,加大用地保障力度。积极争取已通过验收的新增土地指标上市变现。编制落实资金平衡方案,实行专款专用、动态管理,加快省级专项资金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前安排明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先行开展土地规划空间编制调整的摸底工作,争取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配足所需的规划空间指标620.05亩并一次性调整到位。尽快将已有土地规划空间指标但尚未办理农用地转用的地块(52亩)转用到位,避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指标清零。

(三)加快集镇开发,助推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将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入镇是亭湖区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的主攻方向,尽快推动南洋、盐东、黄尖、便仓等镇开发建设6个商品房项目,支持南洋镇尽快转征用三尖平价房项目用地30亩,力争1687套房屋开发建设早日实质性开工,为后续农户进镇购房蓄积条件。引导开发商多设计一些适应老百姓需求的中小户型,并采取团购等形式,降低购房成本,引导农民入镇购房,增加集镇人口规模,集聚更多人气。

(四)推进基建建设,提升建设品质。一是适当新增点位。盐东镇现有2个社区选址较偏,黄尖镇仅有花川1个新型社区,应分别新布局1个新型社区,如盐东镇在S349或盐黄线沿线、黄尖镇在新洋港居委会新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兴镇新永社区去年已建完,三里社区明年仅可建设186套,需重新规划布点1个新型社区。二是提高设计层次。高水准的规划设计,是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品质的源头和根本。要优化房屋功能布局,尽可能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根据农户生活习惯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庭院、库房,留足公共空间。推广一户一院,院墙以高1.8米以下的镂空花窗为主,既保留农户住房的私密性又避免邻里间相互隔绝。增加60-70㎡左右小户型房屋数量,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居住保障。在追求房屋、环境品质提升的同时,针对家庭人口众多、经济实力较强农户,适当设置140㎡左右的两层住宅,套型以4室2厅2卫为主。考虑生活需要,为每户统一集中布置25㎡左右的微菜地。三是提升宜居品质。严格把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体量、样式和质量,按照“六通”“十有”标准进一步完善水电气、公厕、管道、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基础配套建设,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吸引力。在社区后续建设中增加文体活动场地、设置快递点,待社区建设达到百户以上规模时在社区门口或中心位置建设小型生活超市和菜市场。依托社区所属村现有的卫生室、警务室、居家养老中心,适当调整新型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避免重复投入。防止过度设计,严格控制房屋造价,既让农民群众得惠受益,又不增加经济负担。强化后续管理,提升污水处理、路灯照明等设施使用效能,常态化开展社区保洁、垃圾收运并着力提升成效。采取村民缴纳部分、镇村补贴部分费用的模式,公开招标物业公司进行物业管理,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得起、住得进、管得好。

(五)谋划产业发展,做优产业就业。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保证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附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支撑,实现搬迁农民“靠近田,挨着厂”,从而确保农民群众有稳定收入、村级集体能持续增收。依托“万企联万村”活动,强化企村对接,并开展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努力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问题。不仅吸引农民搬迁到新社区,还盘活了工、农业发展用地。

(六)加强组织宣传,提升工作效能。凝聚区、镇、村三级合力,抓实走访、调查和劝改及宣传工作,将农房改善的最新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多频率全覆盖的动员答群众之问,解群众之惑,不折不扣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激发广大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同时全面核查养老房、空关房,着力清除主干道沿线破旧房屋,大力推进退宅还耕。从严从实进行督考,提高考核占分比重,真正传导压力、催生动力、激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华明.更大力度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J].群众,2018(19):59-60.

[2]周岚.全力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J].群众,2019(15):17-18.

[3]沈正平.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J].群众,2020(18):52-53.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04
下一篇 2020-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