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化学“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ads

试析初中化学“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张辉

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 211400

摘要:依托“任务型导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凸显教学中的以生为本,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始终体现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实现综合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视野的提升,优化教学质量。以下就是笔者结合初中化学学科展开的一些关于“任务型导学”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

“任务型导学”可以说是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曾明确提出,“教师要避免纯理论性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实施教学辅导,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而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任务型导学”就是对这一主张的大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展开简要分析。

  1. 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落实“任务型导学”

所谓“任务型导学”,指的就是通过给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这一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数据和思考总结等系列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在化学学科领域,就集中表现为化学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化学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以及应用化学知识造福于民的服务意识的形成等,总而言之,就是落实教师“教书”和“育人”的综合目的。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的学生的“开始”是在课堂上,而有的学生的“开始”是在课堂教学前,良好的预习能力和习惯,显然可以帮助学生向化学知识更远、更深的领域迈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导学”的方式,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比如,在教学指导“第二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前,我们就可以提前给学生设计如下自学任务:(1)光合作用中绿色植物吸入的是什么,排出的又是什么?(2)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气体,在什么情况下是固体,固体的二氧化碳又叫做什么?(3)我们日常喝的可乐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如果有,这说明了什么?(4)什么叫做化合反应,什么又叫做分解反应?(5)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密度相比哪个大?由此,让学生一方面通过联系以往学过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浏览化学教材,最终将这些答案在课前一一化解,而自行无法化解的问题,则可以留在课堂用心听,更可以向教师提问,表示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缘由,继而获得教师的专业解答,如此,则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型导学”的预习过程,为课堂实施教学引导奠定充分的基础。

  1. 实施科学分层,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学习任务

常言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即使是面对同一位化学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再次证明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搞“一刀切”、“齐步走”的路线是行不通的。其实,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先生就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材施教”而以身说法了。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在实施“任务型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巧妙结合“分层教学”的理念,为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化学课程学习任务,如此,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实现踮起脚就可以触碰到学习果实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获得化学学习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初中化学“任务型导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比如,在教学指导“物质的溶解性”部分知识时,首先我们可以在课上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群体,A层为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自学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B层为学习成绩良好,学习兴趣平平,缺少自学意识,需要教师“牵引”行走的学生,C层主要是一个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而导致的学困生群体。之后,我给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群体,布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A层要求他们自学本课,并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对溶质的溶解性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和假设,以备下节课到实验室进行动手直观验证;对于B层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在自行读完教材内容后,合作思考以下问题,其一,在3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然后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溶质,如食盐、蔗糖和消石灰,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验证什么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其二,如何设计或者改变这个实验,来达到验证“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存在不同的溶解性”的问题,由此,通过这两个问题,让B层的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在交流和探讨中,逐渐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而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我个人以为,以上的教学方法都不太适用,而是需要将这个班集体中的学困生聚集起来,由教师来实施专业的辅导和启发,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比如,“老师请你们在教材里找一找,哪里有对‘溶解性’的概念阐述?”如果找到之后,教师还可以请他们朗读一遍,询问他们是如何理解的,如此,教师只有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才可以逐步帮助困生夯实化学基础,向化学计算、抽象分析和实验探究的高层次迈进,否则,强行要求学困生学习,最终也只能是无济于事。

  1. 设计课下作业任务,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知道,知识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记忆存留在大脑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并且越是学习的新知识,遗忘的速度也是越快的。所以,如果学生在课下不能及时复习,那么,课堂学习的化学知识就无法得到巩固。化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任务型导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布置一些用于巩固和提升的课下学习任务,比如,要求学生整理本次课堂测验中出现的错题,或者是反思自己在课堂提问时,为什么没有回答出教师的提问,更或者是给学生布置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去通过实验证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与溶剂的温度有关,或者是利用一些家庭废弃物,来完成纸片在铜棒上缠绕而无法引燃的小实验,由此证明金属铜具有很好的导热性。

综上,“任务型导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有利的“法宝”,将其与化学课堂教学引导联系起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论述了一些粗浅的经验,自知尚有不足,但也希望能够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陈海洲.任务导学,激活课堂——例谈任务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华夏教师,2019(32).

[2]陈丽琼.初中英语任务型翻转课堂导学案设计探究[J].求学,2019(40).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1-28
下一篇 2020-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