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化策略提升小学生的 道德与法治素养

ads

用生活化策略提升小学生的 道德与法治素养

王姚

四川省古蔺县石屏镇长龙小学,四川 泸州 646522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内容时,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与具体案例。

关键词: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实际案例;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或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具备辨别能力正确对待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小学德育法制教育现代化。

一、 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品德养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学习教材,真正理解课程内涵,努力体现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教师在讲授“我是班级值日生”时,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首先,老师可以邀请今天的值日生到讲台上,问他们:“某某,你今天在哪里负责全班的卫生?”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对话兴趣。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可以继续问学生:“某某,那么你觉得今天值日的时候,有哪些问题对你来说比较难?”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学生们说很多学生扔废纸,所以老师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教学生。老师可以说:“既然某某同学提出了乱丢废纸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会说不要扔废纸。同时,老师应该给学生更深层次的指导,老师可以说:“学生一定要认真落实不乱扔废纸的问题。学生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当班时遇到这样的问题,会不会也头疼?”通过换位思维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有责任保护健康”的理念,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进而向学生展示道德和法治的内涵。

二、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非常感兴趣,学生经常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给学生一些实际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时刻关注课堂。在“别伤着自己”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说:“小红每天上学前都看到妈妈在脸上抹化妆品,不时传来阵阵清香。因此,有一天小红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往脸上抹化妆品”,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问:“学生们知道小红做完化妆品后发生了什么吗?”当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会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最后,小红因为涂抹了妈妈的化妆品而产生过敏反应,而她脸上也有很多红点”。通过与学生相关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案例讲解中振奋精神,还能有效地把课程的内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学什么在这个年龄段保护自己,同时,爱美的女生也能认识到随意使用成人化妆品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最终达到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三、优选生活故事,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把案例讲解当成讲故事,严重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例如,当老师教学“安全地玩”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道选择题:“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在路边踢足球,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在走廊里踢足球,这三种环境种,哪一种情况小明最安全?老师也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那么,谁知道小明在这些不安全的地方踢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小明在这些危险地区玩耍?”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在什么环境下应该做什么,从而保证自己的安全。不仅如此,师生们还可以做一些手工制作的标志,如禁止大声喧哗的标志、禁止横穿马路的标志,并在这些标志上加上标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安全的认识。这样,学生在接受系统的教学后,会逐渐对周围的事物有一个认知,从而理清什么是对什么错,在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做,从而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综合能力。

强化目标意识,加大生活化案例的解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德育为核心,以法治教学为支撑,深入开展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在讲授《中华民族一家亲》相关内容时,既要通过家庭引导学生,也要拓展课程。我们应该以幸福生活为拓展路径,把幸福提升到民族层面,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定义幸福。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幸福,让学生对幸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留守儿童理解幸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平凡的生活是我们幸福的源泉,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班级中的幸福,班级内的同学相互帮助、和谐友爱,构建了这个幸福的班级,帮助学生将幸福的概念扩大。当学生对幸福有了一定理解后,教师就可以从民族方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幸福的基础,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有哪位同学可以通过班级幸福,向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国家幸福呢?”这时学生就会根据班级幸福,将国家幸福的概念讲解出来:“既然班级幸福是同学们在一起,那国家幸福就是整个国家所有人都在一起。”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对国民幸福感进行分析回答时,对学生们说:“正如某某所说,国家的幸福就是各族儿女的团结友爱,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这样,学生们就会受到启发,从而对中华民族有更深刻的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小学生的性格的阶段特征,科学地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教学,尽量利用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去了解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促成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红.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23):55.

[2]张华.生活化教学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益提高[J].教育评论,2019(5):144-146.

[3]朱雅凤.道德依托法治 品德源于生活——谈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39.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09 09:39
下一篇 2020-12-09

相关推荐